查看原文
其他

校园 | 王红伟:我们永远在路上

王红伟 新三届 2021-04-24


         老编的话:2018年是新三届大学生中的77、78级走进校园40周年。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?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?本号延续“卌年”“校园”“同窗”等专题,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,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。


   

作者简介

本文作者


王红伟,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,后返城当工人,1977年考入北大经济系,1982年分配到黑龙江省计委,1987年参与组建黑龙江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,1988年外派到香港,1994年移民瑞典,任瑞典华人工商联合总会常务副会长。现已退休。


原题

北大竞选



今年是北大120年校庆。校方收集北大各年代的资料。我的一个好友也是北大的校友,给我发来一个“竞选声明”的影印件。在附议人的名单里发现了我的名字。我都已经忘记了这件事,毕竟是三十八年前的故事了。


我那时是经济系的体育委员,竞选人夏申是系足球队的主力,我是领队。他去竞选,我当然会支持他。另外,夏申是78级,就住在我们楼下,他常上楼来和我们讨论国家前途,经济改革的学术或现实的问题。推荐他就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在什么场合把我们的想法传播出去。


那场竞选是学生自发搞起来的,目标是海淀区人大代表。放到现在,那不算个啥。没权没利,还得搭上时间开会。可那时的北大77、78级的学生,却把它当成推进中国民主进程的大事,踊跃参与。


我们经济系就有两人登台竞选。另一人是我们年级的张炜,北大学生会主席。竞选在北大掀起一阵波澜,燕园不再幽静。


学校大礼堂,学生食堂,三角地挤满了人。演讲者与提问者互动,还有助选人在一边吆喝。唇枪舌剑,直来直去。竞选人的口才,智商,思辩能力,政治主张经受着考验。


那些天,背着书包去听竞选人的演讲,是一件和听课吃饭一样重要的事情。校方在竞选期间一直是观望。不说支持,也不封杀。因为当时谁都看不准是咋回事。在一边冷眼旁观还是比较高明,也比较安全的,至少不会给学生竞选添乱。


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。胡平当选海淀区人民代表。竞选结束,北大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。那段时光很短暂,但却很灿烂。它是年轻学子献身民主的尝试,也是共和国走向宪政路途中的一站。


有人说,三十八年过去,弹指一挥间。我说,三十八年过去,民主大路还很远。那些当年竞选的候选人,大多流落在海外,只能遥望中华。只有可爱的张曼菱女士不时地发表几部大作。和我一起附议的陈宝生当上了国家的教育部长。眼下有竞聘上岗,竞聘公务员演讲,还有村官直选,差额选举.....


中国式的民主永远在路上。



图文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,特此鸣谢


延伸阅读


三十四年前的北大竞选


从张曼菱《北大回忆》说起

傅国涌



1978年到1982年就读北大中文系的张曼菱,年初出版她的《北大回忆》(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1月),其中最有价值的是第三章《竞选及其细节》,她有幸赶上1980年在北大及全国许多高校举行的区级人大代表竞选,成为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资源。难怪她会如此动情地写下这些话


“在青年人想要闯出一条新路的同时,在老体制中生活惯了的人总觉得,这是 失控 。两种治理思维的交锋,在这次竞选中显露出来。


在现代中国方生与未死的较量中,这是一个长期的冲突。加强控制和对“失控”的担忧,始终是纠缠这个国家上层的心结。


我曾经是一名竞选者 ,而今“知交半零落”。当年与我竞争的校园对手,以及为我助威的盟友们,俱远隔天涯。但这一幕,却永远不会离开我们的生命。


1980年,刚从“文革”劫难中走出、重登权力巅峰不久的那一代中共老人,对无法无天的“文革”权斗尚有切身痛感,心有余悸,愿意在通往政治文明的路上做一些微步之探,在立法层面有所行动。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》,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。


三十年来,这部选举法首次规定“区县级人大代表直接选举”,“选民(有三人以上附议)可以提出代表候选人”,“各党派、团体和选民,都可以用各种形式宣传代表候选人”。激励了在校大学生,在选举法施行当年举行的区县级人大代表直接选举中,全国各地许多高校都有学生出来竞选。


在海淀区人大代表选举的两个月间,北大先后有18位学生候选人出来竞选,从竞选宣言、大字报、选民见面会、答辩会到出版刊物、民意测验给沉寂已久的未名湖畔带来了公共生活的生气和活力。当时即有历史系学生刻意收集竞选材料,并付诸印刷,以留下完整的历史记录。


经济系的张炜已经是北大学生会主席,兼北京市学联副主席,还要站出来竞选,他提出了温和的改革主张,表达对民主的看法,认为:“民主化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进程,我们要根据我国的情况负责任地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和措施,否则不仅不能争得应有的民主权利反而会带来动荡和倒退。”


技术物理系78级的王军涛当年22岁,却经历过“四五”运动、民主墙的磨练,坐过牢、办过民刊,时为团中央候补委员。11月3日他写下简短而有力的《竞选宣言》,正是最后这句竞选口号“让我们新一代推动中国!”瞬间就抓住了张曼菱,这位来自云南的中文系女生,令她一夜辗转难眠,第二天也贴出了《告选民书》,提出“实现人的价值”,以女性视角举起人性解放的旗帜,呼唤“现代化的妇女形象”。中文系77级女生刘娟在《竞选宣言》中也提出:“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自我完善的良好社会环境,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自身价值”。


国政系的房志远、杨百揆、田志立,经济系78级的夏申,哲学系的杨利川、易志刚,物理系的于大海,法律系的袁红兵,中文系的姚礼明,图书馆系的许欣欣,研究生会主席薛启亮等先后参与到这次竞选中。最终哲学系78级研究生胡平以力倡言论自由,而在学生选取赢得3467张选票,当选为海淀区人大代表。全部选民6084人,投票率91.2%,王军涛、张炜分别得了2964、2052票。


张曼菱得到695票。她的回忆提供了许多生动的细节,特别是关于当时掌权的中共北大党委书记韩天石、副书记马石江,这两位老派共产党人对他们参与竞选给予支持,不仅提供竞选所用的物资(纸笔浆糊胶水等)和场地(开放教室和办公楼礼堂),即使在面临压力之时还能给上面写报告,保护他们的参政热忱。这是小环境。


当然,更重要的是大环境,邓小平等人对于区县级人大代表直选最初是支持并愿意推一下的。直到1987年他对于这一点也还没有否定,至少在口头上。1987年4月16日,他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说:“我向一位外国客人讲过,大陆在下个世纪,经过半个世纪以后可以实行普选。现在我们县以上实行的是间接选举,县级和县以下的基层才是直接选举。”(《邓小平文选》第三卷,人民出版社1993年,第220页)


既然是直接选举,包括北大在内的大学生参与竞选区县级人大代表,完全就是合法的,当局没有足够的理由来阻拦。邓小平的这些话是1987年,以他当时在共产党内的地位,可以说是一言九鼎,这也可以看作是他对全世界的公开承诺……这条路之所以还不能马上就走,他的理由是:“因为我们有十亿人口,人民的文化素质也不够,普遍实行直接选举的条件不成熟。”


换言之,是因人口和文化素质的障碍,所以还要等半个世纪。1980年的校园竞选足以击穿他所谓的“文化素质论”,即使退一万步讲,让一部分人先民主起来,有什么不可以吗?比如说将他认为文化素质够的这部分人来参与选举。残酷的现实却是,1989年之后,当年参与过北大竞选的候选人(乃至各地高校的候选人)也风流云散,散落世界各地,张炜辞职抗议,远赴英国,放弃了仕途前程;王军涛锒铛入狱,几年后流放美国;胡平、于大海、房志远等人则早已去国;留下来的杨百揆、张曼菱等人也备尝艰辛,中国还是过去那个中国,他们那一代作出了自己的努力,付出了沉痛的代价,是否推动了中国,历史自会有公正评价。(下略)


2014年6月21日

最后修改于 2014-07-11 


文图选自网络,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



北大新三届阅览室

王红伟:我战战兢兢,把北大填成第三志愿

田军:青春忆,最忆是燕园

追记北大经济系77、78级同学相聚深圳

方新阳:我曾一次又一次与大学擦肩而过

陈建功:一股大潮涌入未名湖,犹在隆隆回响

王茂福:乡村小子跨进北大门槛的坎坷之路

张益唐:横空出世的世界数学界"扫地僧"

李矗:我在北大发表的第一首诗

何山:“老照片”的回忆

何山:上课不记笔记,考试只得个"良"

谢思敏:我就是睡在李克强上铺的兄弟

谢思敏:李克强同学指点我东瀛取经

陶景洲:大学生活是我人生的盛宴

陶景洲:我的同学李克强

何勤华:与李克强同班的律政精英们

何勤华:给李克强班级上专业课的老师们

何勤华:当时不知道法律为何物

实习生李克强曾是电影原型人物

郭建梅:我是最典型的弱势群体,

但我们在做强势的事

陶海粟:挑战权威的初生牛犊

陶海粟:邓力群之子邓英淘的学术人生

 陶海粟:准确踩到历史"点"上的儒商杨滨

 林双林: 从农家娃到大学教授

陶海粟:“屠夫状元” 任保山

 陶海粟:山西厅官杜创业

陶海粟:延长生命与活出精彩

追忆逝水年华:

北大经济系77级点滴回忆

方新阳:我曾一次又一次与大学擦肩而过

 王惠生:感恩林乎加,扩招上大学

夏晓虹:那一年峰回路转补录北大中文系

王巍:一波三折的高考历险记

北大中文系77级:

数风流人物,还看当年

彭艳:一张历史照片引起的回忆

珊伊:我在北大留学生楼的文化冲击

珊伊:我与北大日本留学生的同学情

王友琴:未曾命名的湖和未曾面对的历史

重温王友琴的《未名湖,你听我说》

海闻:从北大荒到北大到北加州

范东升:重回学校像第二次生命开始

袁钢:他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道汤

阎焱:北大才子37岁激流勇退

于慈江:回望诗的1980年代兼谈诗人海子

高远东:在忌日纪念海子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海子诗九首

雪汉青:为了漂泊的灵魂

熊国胜:拓宇是寿者,骄傲的寿者

熊国胜:追忆同窗挚友骆一禾

熊国胜:骆一禾的“背影”(上篇)

熊国胜:骆一禾的“背影”(下篇)

陈红:逝水红颜

高远东:刘卫国,你在哪里?

吴晔:我一直很认真地幼稚着

王治河:贵胜王侯的燕园清贫岁月

黄爱平:用未名湖水浇灌学问精神

北大1981:一个口号激励一代人

一张北大旧照片,牵出40年前高考记忆

潘维:先师陈翰笙,上海左尔格小组幸存者

杜丽燕:张宗炳先生说“我不知道”

宋红:随贻焮师驾游巴蜀

陈平原:研究文史的第一流学者

大都没有博士学位

李大兴:1980年的北京大学

李大兴:我想象中的北大精神

北大教授牛军口述当年高考经历

徐小平:生命中那盏明灯

陈平原:再也写不出比“高考作文”

更有影响的文章了



记录直白的历史

讲述真实的故事

  长摁二维码  

加盟新三届

 

我们不想与你失联

关注永远的新三届

   余轩编辑、工圣审读


征 稿


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

主题一: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

主题二: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

主题三: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

主题四: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

主题五: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

主题六: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

主题七: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

主题八 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

主题九: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

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。

投稿邮箱:1976365155@qq.com

联系人微信号:james_gz7
联系人电话:13570472704
 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